亮亮与丽君怎么了?/爱是口中剑,亦是杀人刀!
郑州谜案:亮亮与丽君,被“招安”了?
【本来是励志片,然后是苦情片。
接下来是武打片,后来是宣传片,现在是恐怖片。
不要以为中式恐怖就是棺材魂幡红盖头。呐,这个才叫中式恐怖。】
在经历买房、楼盘爆雷、索要返佣被打之后,亮亮和丽君对于未来,显得非常迷茫,且举棋不定。
11月22日,他们才发布视频宣布要离开郑州,回老家生活,11月27日,便又发布了新视频,宣布要在郑州创业。
前后不过5天时间,为什么突然改主意了,他们没解释,打算创什么业,他们也没说,但许多变化肉眼可见。
丽君的笑容变得灿烂了,与数日前还紧锁眉头的苦闷形象判若两人。
文案变得正能量了,之前是朴实的“感谢网友救了我们”,现在是文艺的“生活虽然很难,但丽君眼里的光一直都在”。
连视频本身都变得精致了,滤镜好看,运镜熟练,拍摄丽君骑小电驴和小跑时,镜头平稳得宛如在拍纪录片。
与之前直接怼脸说话的拍摄方式比,简直霄壤之别。
对于亮亮与丽君的改变,网上主要有两种猜测:
第一,他们签约了MCN机构,以后要往网红的路上走,吃流量的饭。
MCN给他们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拍摄资源,他们则利用本身的知名度,与机构达成双赢。
第二,他们被“招安”了。
他们的事情,对郑州影响太大,于是官方出面与之达成某种协定。
他们以励志青年的形象,配合拍摄正面视频,以消除前段时间前段时间的负面影响,并用于交换某些待遇或许诺。
而无论是流量变现,还是官方“招安”,这两种猜测,都让他们曾经的支持者感受到了被“利用”、被“背叛”的愤怒。
一时间,网上的质疑声和攻讦声都大了起来,更有人认为,他们此前所谓的“维权”和“遭遇”,其实都是在用“黑”郑州的方式进行炒作。
亮亮和丽君显然也注意到了舆论,很快,他们又发了一个新视频。
新视频里,夫妻俩先是专门回应了有关拍摄的问题,称拍摄、剪辑视频的就是亮亮。
接着,镜头一转,丽君登门拜访了一个“曾经帮助过她们的朋友”,这位朋友是名女性,在大而豪华的房子里接待了丽君。
女子一直鼓励丽君留在郑州,并表示会帮助她,给她投资,二人交谈结束后起身走向餐桌,这时,滑稽的一幕出现了——
亮亮突然探头出现在镜头里,说是自己在拍摄,还说自己以后就是丽君的秘书。
这一幕虽与前面二人所言首尾呼应,但却显得刻意而怪异,更重要的,是无法取信于人。
因为,在视频中间部分,丽君敲开女子房门那一幕,镜头是从屋内向屋外拍的。
很显然,亮亮与丽君变得“商业化”了,视频也或多或少加入了表演成分。
但我个人看法,无论他们做何种选择,其实都可以理解。
当网红,或许正是他们眼下最好的破局之路。
争一口气回老家固然符合更多人的期待,但生活是现实的,他们想留在城市,给孩子未来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,没什么好指责的。
回想一下,我们之所以会持续关注这对小夫妻,不就是希望他们能过的好一点吗?总不能又怕兄弟过得苦,又怕兄弟开路虎吧。
即便真是被“招安”了,同样无可厚非,身为弱势,本就没有太多选择。
试想,人到三十,有老婆有孩子有房贷,本被逼无奈要败走而归,突然有人来跟你打商量,只要你当正能量代表,就能好好地、体面地在城市里过下去,你怎么选?
不过是为了活着罢了,换作我们大多数人,也都一样。
但理解归理解,这事儿始终让人不那么容易释怀。
什么是“中式恐怖”,似人非人的僵尸,似真似假的冥婚,都是中式恐怖。
它们的共同特征,是把异常伪饰成正常,但“正常”得扭曲、拙劣、诡异、僵硬。
就像某网友看了亮亮与丽君的视频后,评论所说:
“我看着只有深深的恐惧。
亮亮一脸忧郁,丽君夸张的演技。
谁在录像,谁写的文案,谁又在导演这一切?”
如果“招安”的猜测为真,那么亮亮与丽君的视频,就自带一种“中式恐怖”。
它恐怖在,人们不知道,在丽君无时无刻不扬起的嘴角上,是不是有一条看不见的傀儡线绳,正在牵引发力。
它恐怖在,人们不确定,亮亮与丽君在“完成使命”、关注消退之后,是会青云直上还是被弃若敝屣。
它恐怖在,通过一场精心又强硬的设计,操纵着亮亮与丽君完成了对自己、对普通人的背刺,从此亮亮丽君不再被公众信任,无数个有着相同境遇的亮亮与丽君也不会再有发声的舆论基础。
它还恐怖在,强权入侵的底线一再被拉低击破,我们原以为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所有人都必须沉默,但“招安”的可能性却表示,我们连沉默的权力都会被剥夺。
只能微笑,只能鼓掌,只能欢呼,只能成为正能量的代言人。
当然,由于这种假设确实太过恐怖,我更倾向于相信它是假的,是业余编剧们的脑补,阴谋家们的臆测。
但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恐怖问题——
如果是假的,公信力要灭失到何种地步才会让那么多人产生这种联想?
而在人们心中,亮亮和丽君,究竟是自愿创业,还是被迫留下,解答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——
滴滴三次道歉,究竟怕什么?
爱是口中剑,亦是杀人刀!
看到一条十分匪夷所思的新闻。
16岁女生小吴遭父亲家暴,法院给她下了一份人身安全保护令。
被亲爹家暴到要下人身保护令,已经够离谱了,更离谱的是,家暴的理由竟然是“未考上985”。
据报道,小吴父母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,2022年,16岁的她第一次参加高考,考取了一本非985院校,。
这里有个重点:16岁。寻常孩子16岁刚上高一,可小吴不仅参加高考,还考上了一本,这说明小吴本身已经很优秀了。
但其父吴某非常不满,安排其复读,并要求必须考上985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他不让小吴回学校上课,自己开始对小吴进行居家教学。
后续的各种骚操作更是越来越疯魔——用剪刀将小吴的头发剪乱,不让小吴吃饱饭,冬天让小吴洗冷水澡,不让小吴跟外界交流……
可怜小吴没有母亲护持,加上年纪尚幼,只能默默忍受。
后来,幸好她的奶奶发现了异常,多次劝解儿子无果后,奶奶毅然“大义灭亲”,将吴某的行为反映到了妇联,小吴也顺利向法院申请到了人身安全保护令。
所谓不成功便成魔,小吴父亲为了“鸡娃”,班也不上了,天天呆在家里,全身心投入到对小吴的管教之中,连小吴理发、洗澡、进食都要干涉操纵,似乎也很难指责他不“爱”小吴。
但如此强烈的控制欲与施虐倾向,简直不像是在教孩子,更像是在报复仇人,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个吴某是不是心理上有点什么大病。
忍饥挨饿的小吴现在怎样了?学习成绩有长进吗?心理状况和身体状况都还健康否?每个问题都很难乐观。
这与当下家长们在各医院急诊室陪伴孩子写作业,倒十分有异曲同工之妙——以爱为名,折磨孩子,然后自己再来一番自我感动。
今年年初,四川一13岁男孩被父亲用武士刀刺死的新闻也曾震惊网络。男孩体育只考了18分,父亲联想到之前同样没考好的文化课,气血上涌,失手将其捅死。
临死前,男孩最后一句话是:“爸爸,我在好好学习。”法庭上,这位父亲痛哭流涕:“我只是用最好的心,办了一件最坏的事。”
爱是口中剑,亦是杀人刀,却做不了免罪金牌。最终,这位父亲被判有期徒刑12年。
要孩子还是要成绩,这或许是中国父母永不能平淡以对的问题。
前段时间,两个话题曾先后登上热搜,一是“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”,一是“很多男生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”。
这两个话题放在一起看很有因果感,试问,连课间十分钟都不能出教室门蹦跳玩闹的孩子,又怎么有时间锻炼身体,去做什么引体向上呢?
大人以教育为名管束孩子,可笑的是大人们本身都不了解教育,他们无力改变也不苛求自己去改变任何自身问题或外部问题,只对孩子一再苛求。
明知道一味内卷是无效增压,却一再说服孩子去适应——“没办法啊,别人都在卷,我们也不能掉队。”
明知道孩子的学习强度已经够高,却仍然要求孩子继续努力——“就是因为爸爸妈妈当年没学好,所以你才是我们的希望啊。”
自己不努力,却希望孩子能努力,只有“学好考好”这一目标是明确的,实现路径和学后前程都是迷茫的。
于是孩子们被监视着进了学校,吃着鼠头鸭脖,看着毒教材,钉死在座位上,唯一的娱乐场所是卫生间……
我们的孩子已经够听话了,放在过去,我们自己都不一定受得了,但这样泯灭天性的教育让他们变得更好了吗?
显然没有。毕竟,所有人都在卷,尽管都付出得比以前更多,但却全都在同一起跑线。
那么,如此苛待孩子,卷死家长,累死老师的教育模式,究竟为什么要保留?
最后的最后,能靠着学习出人头地的尖子生,仍然只有那么几个,更多的孩子,身体孱弱,常识薄弱,投入滚滚如洪流的就业大军,从此隐入尘烟。
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:如果当年学习没有那么“拼”,没有牺牲孩童天性与美好童年,孩子们过得会比现在更差吗?差多少呢?
年岁不同,认知不同,但,父母与孩子博弈的过程,或许也是孩子对父母的反向教育:
你教他务必逆天改命,他教你如何学会认命。